
东莞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 李蔚怡 摄
“每天都能接待好几个创业团队”
清晨,东莞松山湖的创业者与上班族已陆续开启忙碌的一天。在出发前一日,“记录中国”团队便接到当地工作人员的提醒:务必尽早出发,因为上班高峰时段,通往松山湖的道路异常拥堵。
当团队抵达松山湖高新区湖滨北路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虽是几座低调的建筑,并不显眼,也鲜有人知,但这里却是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的所在地。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广智院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产品、工业大数据及大功率激光器等关键领域,在松山湖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一家新型研究机构,广智院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吸引了众多创业团队纷至沓来。“我每天都能接待好几个创业团队。”广智院负责人倪明堂说。他回忆起十多年前初到松山湖时的情景: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荒地,许多习惯大城市生活的人不愿前来。直到华为入驻,才真正带动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倪明堂曾在某国有单位担任高管,对广东印象最深的是“办事效率高”。“每天能接待五六个客户,很多生意就是在一顿饭或一杯茶之间谈成的。”他说。这里的人普遍怀有创业梦想,他以前的几位下属都是广东人,工作仅两三年后,几乎都回到家乡创业,其中有人已“身家过千万”。
“到了岭南,你就是广东人了。”倪明堂感慨道。
松山湖的科技创新单位最早集中于2007年。彼时,东莞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了包括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在内的18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科工研院”)尤为典型,2012年曾被《人民日报》和《焦点访谈》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
这些举措被东莞市政府视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解方”。早在2006年底,东莞市委、市政府便开始思考转型问题,即如何从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发展路径。
为何城市必须转型?东莞总结出自身存在的四大“症结”:一是市场主体众多,但具备主动创新能力的主体不多;二是专利数量不少,但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成果稀缺;三是科技人才充足,但顶尖人才匮乏;四是创新平台数量可观,但真正具备服务能力的平台不多。
针对这些问题,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

东莞松山湖打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创业环境。 东莞市委宣传部 供图
同一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提出“腾笼换鸟”战略。简而言之,即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粤北山区,并将高附加值产业向珠三角发达地区集聚。
该战略进一步倒逼珠三角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发展空间。
早在2001年7月,东莞市第十九次、第二十次市委常委暨副市长联席会议便讨论提出,在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界处的松木山水库周边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并将该产业园命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同时明确指出松山湖将是“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作为广智院的建设单位,华科工研院成立于2007年,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联合共建,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年仅36岁的青年学者张国军被华中科技大学派驻东莞,负责筹建华科工研院。
他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称,当时松山湖还是一片荒芜,华科工研院的所在地仅有一栋孤零零的办公楼。
初期,华科工研院的核心工作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系统集成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升级。随着发展,其服务不断拓展,从技术支撑延伸至品牌建设与资金扶持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华科工研院已为超过2万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成12个产业园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1800家,持股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及主板上市的企业达11家。
广智院成立于2015年8月,同样是基于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设立的研究机构,全面借鉴并复制了华科工研院灵活高效的创新机制。
彼时,东莞制造业再次面临转型关键期——“世界工厂”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2014年间,东莞部分传统行业如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企业相继出现倒闭、关停和“用工荒”现象。
此前媒体报道显示,无论是常平镇的木伦工业区、大朗镇的大井头工业区,还是寮步镇的万荣工业区,随处可见“厂房急租”的广告,尤其是传统电子制造企业,许多工厂生意难以为继,甚至停止招工。
东莞传统制造业,亟待新一轮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的孕育。
正是在这个转型关键期,东莞先进制造业逆势增长。
东莞市政府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提升至52%;百亿级企业达到10家,五百亿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当时,东莞已初步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手机年出货量达2.3亿部,占全球总量的17.7%;从事云计算应用的企业超过2000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680亿元。
在如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探索中,工业机器人成为新的突破口。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东莞市委宣传部 供图
“我们人形机器人有些落伍了”
从发展工业机器人切入,东莞掀起了一场工厂“革命”。
自2015年起,经过深入调研,东莞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等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走上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之路。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申报东莞市机器人相关专项资金的项目共计1262个;仅2015年一年,企业机器人相关项目的总投资额就达到约70亿元;2015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额达231.2亿元,同比增长85.6%。
2016年1月26日,东莞市政府“1号文”宣布全面启动“机器人智造”计划。实际上,此前三年,东莞已每年安排2亿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企业。
彼时,东莞市政府已意识到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压低劳动报酬、低工资、低福利以维持高投资率的运营模式,不少企业仍对廉价劳动力抱有执念。
“起初,我们要不断向企业宣讲使用机器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一听到投入成本,很多企业就打了退堂鼓。”倪明堂回忆道。2015年,一家参与建设的精密组件企业打造了“无人工厂”,该项目实现了部分工厂自动化,员工人数从最初的数百人锐减至仅十余人。
自2015年起,广东上下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1台来自广东,大量优质机器人企业集聚于此。
东莞亦不例外。据东莞市工信部门统计,全市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约316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29万台(套),同比增长21.7%,占全国总产量的4.11%、全省的9.27%。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松山湖没有掉队,但在AI人形机器人方面确实有些落后。”倪明堂坦言。
今年春节期间,身着红棉袄的杭州宇树机器人亮相蛇年春晚,迅速走红全球,赢得广泛赞誉。
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从未停歇:10年前争夺“互联网第一城”;5年前抢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如今,各大城市正激烈角逐“机器人第一城”。
摩根士丹利研究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万亿元,总量将达到5900万台。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潜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入局,竞相布局。
近年来,浙江从政府、企业到科研机构持续投入,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竞争高地。
早在2017年,浙江便发布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推动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2023年9月,《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出台,提出加快推动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杭州进一步提出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最高可给予500万元补助。
如今,杭州的人形机器人已走进日常生活应用场景,多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一个年轻人正在调试机器人。谢鑫 摄
公开报道显示,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中,北京的特长在于“造脑”,一批头部AI企业蓄势待发;杭州等城市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则在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以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则专长于“造身”,集成企业高度集聚,在应用端展现出明显优势。
位于松山湖的墨现科技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与普渡机器人联合推出的全人形机器人PUDU D9,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及各类服务场景。令人惊叹的是,其机械手的每根手指上均分布着100个感应点,具备超高灵敏度,真正实现了“仿人手”的精细操作。该产品一经亮相,订单便迅速增长。
然而,如何提升核心研发能力,采用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训练模式,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仍是东莞亟需解决的短板问题。
“高端核心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一位松山湖机器人企业的高管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指出。他分析称,东莞松山湖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过程中,面临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电机驱动器、力传感器、MEMS姿态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可控。此外,高端企业数量有限,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稀缺,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东莞市政协常委谭福龙曾在调研中指出:“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国际厂商进口。”《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明确指出,“关键零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薄弱。”
“归根结底,还是资金投入强度不足。”上述高管表示,人形机器人研发需要长期、高额的资金投入,单台原型机的研发成本可达数百万元,这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
“早期创新项目难以获得资本支持。”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松山湖与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在吸引高端人才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方面尤为不利。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仍面临共同难题——AI水平尚未达到突破性进展,尚未迈过临界点,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现阶段只能从科研教育、服务展示以及简单的工业应用场景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