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血税
2025 年 8 月 20 日,平壤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本部大楼肃穆如铁。
原本召开劳动党中央全会时的主席台全部拆掉了,换成了三排烈士遗照墙,极其醒目。
金正恩站在遗照墙前,指尖划过墙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 18 岁、20 岁、30 岁、40 岁的年华,虽然永远凝固在相框里,但眼神却坚毅如钢。
金正恩单膝跪地,为一个个烈士遗照戴上勋章。
最下面一排有 37 个烈士,金正恩就这样跪了 37 次。

不得不说,虽然在中国人的眼中,金正恩总是以一个戏谑的形象出现,但起码在这一刻,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值得所有朝鲜军人爱戴的。
这么隆重的纪念仪式,这么屈尊的肢体表达,无论在任何价值观之下,都代表极高的敬意,也是非常符合东方人的政治审美。
那么,为什么金正恩要举办这么隆重的纪念仪式?做出这么高的政治姿态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军人值得。
我们随便看几个朝鲜烈士的事迹吧。
卢南石,41 岁,为了炸毁乌军机枪火力点,他抱着手榴弹冲锋,身中 16 弹,与乌军同归于尽。
金哲基,38 岁,被无人机炸断一只胳膊,仍不下火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机枪子弹。
赵赫哲,35 岁,在被炮弹炸断一条腿的情况下,仍然用自己身上的止血带救助其他伤员,最终牺牲。
李光恩,22 岁,受伤后为了阻止战友冒险营救,拉响光荣弹自杀,但只炸掉了左臂,然后又用右手拿起手榴弹抵在自己的头上自爆。
林弘南,20 岁,因攻击发起时间临近来不及排雷,徒步冲向雷区以肉体开辟通道,壮烈牺牲。
赵哲元小队长与 11 人战斗小组,在打退 6 次反攻后,弹尽粮绝,然后通过无线电呼叫炮火,高呼 "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 诀别后,全员自爆。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事迹会动容?
因为我们的先辈,同样以这样的勇气,和敌人拼死战斗过。
时过境迁,当我们以为堵枪眼只是教科书上的故事时,当我们以为舍身炸碉堡只是属于那个理想主义激情燃烧的年代时,在 2025 年的今天,我们竟然又真真切切地见到了,真让人五味杂陈。
我们多少年没听过这种事迹了?
就连金正恩本人,在授勋仪式上也多次提到,自己对海外作战部队官兵的表现感到 " 震惊 "、" 冲击很大 "。

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任何时代,人类总是对勇气充满敬意。
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说这是 " 朝宣部 " 的宣传之词,不值得信任。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朝军的盟友和敌人的评价,或许能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这支军队。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在公开汇报中指出,朝鲜士兵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展现了 " 高度专业素养 " 和 " 英雄气概 "。
在库尔斯克州普列霍沃村的战斗中,朝军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在没有进行炮火准备的情况下,以一个营的兵力冒着风雪直接冲入乌军 2.5 公里的雷区,用 " 一字长蛇阵 " 战术尽量减少触雷,以血肉为代价穿过雷区冲入乌军阵地,最后全歼乌军。

而在旧新索罗奇纳战斗中,朝军弹尽粮绝后,引爆炸药与乌军同归于尽,将半径 80 米化为焦土,也令俄军将领和前线士兵深受震撼。
而乌军的评价是,朝军学习能力极强,进入俄罗斯没多久,就学会了应付无人机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且残酷,让一个人甘愿牺牲,吸引无人机飞手注意,尽量让无人机 " 轨迹稳定 ",给其他人用步枪拦截无人机制造机会。

虽然这种战术的确拦截了不少无人机,但一旦拦截失败,那个诱饵必死无疑。
最让乌军震惊的,还是抓俘虏之难。
朝军在俄罗斯作战长达一年,参战万余人,但乌军总共抓了多少俘虏呢?
两个人。
一个是被炮火冲击波震晕后被俘,一个是在用光荣弹自杀时手被打掉光荣弹落地而被俘,都不是主动投敌的。
联系到英烈墙上不少人都是为了避免被抓俘虏而拉响光荣弹,其中还不乏三四十岁的军官,显然,朝军是颇有当年我们所熟悉的 " 宁死不当俘虏 " 的战斗意志的。
毕竟,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军队,无论是朝鲜还是中国,都有 " 宁死不降 " 的文化传统。
只是,这种战斗意志,在带来更大战果的同时,必然带来更大的伤亡。
我们来算笔账,库尔斯克战役五个月时间,俄军一个作战旅阵亡数量差不多在 500-800 人左右。
朝军一共两个旅进入库尔斯克作战,考虑到朝军的战斗作风更加泼辣,进攻更加悍不畏死,以及视被俘为耻辱的作风,那么朝军 2 个旅总阵亡数字可能要超过俄军,加起来在 2000 人左右。
按照 1.8:1 的伤亡比来算(朝军阵亡比平均的伤亡比略高),朝军的负伤人数可能要在 4000 人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总共 1.2 万的朝鲜海外作战部队,在付出了超过一半的伤亡后,仍然士气不崩,死战不退!
说实话,这一点在已经承平数十年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看来,可以说是远超想象了。
本身朝鲜出兵,作为来自东亚的军队在蒙古西征后 1000 年后第一次踏足东欧,象征意义已经很大了,而其表现出的这种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更是让所有国家都刮目相看。
朝鲜出兵俄罗斯之后,世界无人再敢小看朝鲜。
付出这么大代价,说金正恩不心疼,是不可能的。
从朝鲜阵亡烈士中大量三四十岁的人员就能看得出来,朝鲜这次出兵,绝不是找了一批新兵去糊弄普京,而是经过了精挑细选,选拔了一批战斗意志和战斗水平都极高的军人,才出兵的。
现在,如此精锐的部队仍然伤亡过半,可见战斗之惨烈,也可见朝鲜损失之重。
那么,朝鲜换来了什么呢?
有人说是石油,有人说是粮食,还有人说是军事技术。
其实,都不准确,朝鲜缺石油,缺粮食,也缺军事技术,但过去 30 年不也这么过来了?为什么这次突然一改常态,选择趟库尔斯克的浑水?
所以,朝鲜的图谋,绝不是为了那点石油和粮食,而是想要一个机会,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世界上 200 多个国家,为什么数得着的国家,始终就那么几个?为什么百年前的列强,现在大都还是列强?
原因很简单,先发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而后发国家,一步跟不上,如果光靠自己卧薪尝胆,可能几十年也跟不上,还会被越落越远。
那么后发国家怎么逆天改命?
交血税。
血税起源于奥斯曼帝国,当时奥斯曼帝国有一种征兵方式叫 " 德夫希尔梅 ",其核心内容,就是针对一些没钱交税的基督徒家庭,让他们交出男孩代替税金,送入军队进行训练,长大为帝国征战。
而现在,后发国家通过出兵帮先发国家打仗,也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血税,换取的,是国家发展工业化的第一桶金。
你还别嫌血税太残酷,毕竟大国需要小国帮忙打仗的机会,少之又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未必有一次。
而大国又是极度现实的,每一笔投入都是要有收获的,不付出血的代价,别想从大国身上薅到羊毛。
这种百年难遇的机会,抓住了,就能逆天改命。抓不住,就会一直沉沦。
我们回忆一下,韩国是怎么从一贫如洗发展成发达国家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韩国向美国交了血税。
1964-1973 年 9 年间,韩国先后向越南战场派出约 32 万人的兵力,不仅替美军干了很多屠杀无辜平民的脏活,而且还付出了 1.6 万人伤亡的代价。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不仅获取了 20 个师的美元薪水,还直接获取了高达 10 亿美元的军需订单,还有大量韩国企业在越南帮美军修机场修港口,也赚取了大量外汇。
有了这些外汇,韩国才有钱引进技术,购买设备,建设工厂,最终打造了汉江奇迹,一飞冲天。
否则朴正熙再怎么折腾,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现在朝鲜向俄罗斯交血税,也不过是在学习韩国的 " 先进经验 " 罢了,大哥别笑二哥。
更何况,如今的朝鲜,也的确别无选择。
朝鲜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封闭、落后、贫穷,偏偏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心气。
但想要发展,朝鲜可以拿出来交换的筹码太少了,原本想用核武器来做筹码交换,但看了乌克兰的下场后,朝鲜就对所有的所谓 " 大国承诺 " 彻底失去了信任。
那怎么办?永远像现在这样封闭落后下去?这显然不是朝鲜想要的。
这个时候,俄乌战争的爆发给了朝鲜一个前所未有、以后也不会再有的机会。
面对延宕的战事,俄罗斯最缺的是两样东西,一是军火,二是兵员。
这两样东西其实很好解决,一是说服东大开放军火产能,那俄罗斯把乌克兰推平都够了。二是进行国家总动员,爆兵 200 万是没问题的。
但是,俄罗斯给不出东大想要的价码,总动员又代价太大,俄罗斯只能把目光投向朝鲜。
朝鲜需要什么?需要石油,需要粮食,需要军事技术,需要工业转移,这些恰好是俄罗斯有且能够低成本提供的。
于是,俄朝一拍即合,朝鲜军队奔赴万里之外,将乌军赶出了俄罗斯领土。
虽然朝军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但相比收获,仍然是值得的。
朝鲜获得了什么?
廉价的石油可以用来生产化肥使粮食增收,可以加工后灌入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廉价小麦可以让每一个朝鲜孩子都吃上饱饭,更不要说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了,让朝鲜拥有了自己的洲际导弹、间谍卫星、大型驱逐舰、高超声速导弹,保证了国家发展进程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
更关键的是,朝鲜获得了再工业化的机会。
就在朝鲜出兵不久,朝鲜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宣布国家级经济战略 "20*10 区域发展规划 " 正式实施。
"20*10 区域发展规划 " 具体内容是,每年选定 20 个市郡建设现代化工业工厂,通过十年周期,建设覆盖全国的产业集群,推动国家再次工业化。
20*10 规划进展得非常迅速,短短一年多时间,首批 20 个市郡工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其中成川郡、新浦市等项目率先实现投产,一些工厂甚至已经用上了机械臂!

这显然不是封闭的朝鲜能搞定的,在东大对朝贸易一直非常谨慎的前提下,唯一的来源,只可能来自俄罗斯。
再这样发展十年,朝鲜的成就,没准真的不可估量。
如果单纯从意义来说,朝鲜这次用军人献血换回来的东西,其实不亚于当年韩国出兵越南。
人命是宝贵的,谁不知道?
但是,朝鲜除了人命,真的给不出什么别的了!
国运之机转瞬即逝,俄乌战争一旦结束,国运的时间窗口就没了!
你要是金正恩,你会怎么选择?
这就是小国的无奈和悲情:一个国家要想选择活着,就要有一群人选择死去。
那些在异国升起国旗的朝鲜士兵,那些棺木中回国的年轻生命,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也是国运代价的承担者。
朝鲜公布的作战录像中,跨年夜,朝鲜士兵沉默着在积雪上写下 "2025",全程没有欢呼新年的亢奋,只有一种近乎殉道者的沉静。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朝鲜不愧是浸淫儒教文化千年的国家啊,一个个个体在历史关头做出的抉择,也充满了儒教的悲壮之美。
30 年前,朝鲜的 " 苦难行军 ",人民军需要粮食,2600 万人民给了他们粮食。
30 年后,朝鲜处在历史转折的关头,2600 万人民需要人民军的血——
然后,人民军,给了他们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