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反向给美国“立规矩”?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近日表示,已与美国就双边安全问题达成新协议并即将签署,协议限制美国武器流入墨西哥,而墨西哥减少包括芬太尼在内的毒品进入美国。双方同时确认,同意在未来 90 天维持现行关税税率不变,并就新的贸易协议进行谈判。
美国目前仍维持对墨方征收 25% 的 " 芬太尼关税 ",在 " 美墨加协定 " 框架内输美产品可享受豁免;美国对墨方还征收 25% 的汽车关税和 50% 的钢、铝、铜关税。但相比美国与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友达成的贸易协议,以及美国对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国家采取 " 惩罚性 " 关税措施,墨西哥已经算是争取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美墨此番交锋,表面是安全利益的置换与关税争端的缓冲,深层次则是旧国际权力场中一场非对称博弈的破局,这种有限突破本身就具有深远的变革意义。

2 月 6 日,在墨西哥奇瓦瓦州华雷斯市,墨西哥军人在墨美边境执行任务
墨西哥适当让步
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墨西哥是美方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货物贸易逆差国之一。美墨将关税协议谈判延长 90 天,客观上释放有限利好,减少了双方激烈的正面对抗,但博弈仍在继续。毕竟,美国在经济体量、供应链控制权以及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美墨博弈始终是非对称的。
墨西哥已成为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但也相当程度地依赖美国市场。美国虽依赖墨方的供应,但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取替代产品,双方国力与产业弹性迥异;同时,尽管墨西哥为美国 " 近岸外包 " 核心,但其产业结构中高附加值控制力弱,关键环节仍掌握在美企手中,墨在这个价值链中,谈判筹码极为有限,美关税威胁可直接引发其产业震荡和社会不稳定。因此在双方经贸关系中美国仍是规则制定者和主动调整者,墨西哥更多是在规则既定框架内灵活应对。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墨西哥已同意立即取消其众多的 " 非关税贸易壁垒 ",虽然细节尚未可知,但足以说明墨西哥在贸易谈判上作出了让步。
这种博弈背景下,墨西哥 8 月 12 日向美国移交 26 名受美方通缉人员,其中包含多名毒枭嫌疑人,所涉罪行包括走私毒品、私买军火和谋杀等。这是今年 2 月以来墨西哥第二次向美国移交涉毒嫌疑人。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8 月 7 日说,在 " 有机会的情况下 ",美方可能对这些贩毒集团采取军事行动。次日,辛鲍姆回应说,美国军队不会进入墨西哥境内," 墨西哥不会遭到入侵 "。
特朗普承认 " 与墨西哥谈判更复杂 "。延长关税谈判期限前先达成一项模糊的安全协议,说到底,美国只是不想让 " 关税大棒 " 砸了自己的生意。毕竟,如果墨西哥和巴西非常激烈地反抗美国关税威胁," 自家后院 " 起火,还是会影响美国整体利益。
双赢局面折射微妙变化
虽然双方已达成安全协议,但控制美国武器流入墨西哥基本上属于 " 纸上谈兵 ",实现难度很大。据墨西哥政府早前统计,每年有超 20 万支枪从美国非法流入墨西哥,墨暴力犯罪涉案枪支中至少有 70% 来自美国。美国国内的枪支制造与销售受法律保护,墨方曾对美国火器制造商提起诉讼,但因利益网络与制度壁垒难以施行;而且非法武器流入墨的路径复杂,可追溯案件仅占八分之一,美国无法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建立执法体系。
毒品问题的根源和解决路径其实在美国国内,但这份安全协议一定程度上成功将毒品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国外,减少了特朗普政府的相关政治压力。这份安全协议并不能解决协议框架内的实际问题,但缺少量化目标的安全协议仍可作为美墨贸易谈判未果的临时替代品,形成一个 " 双赢 " 局面。
墨西哥 2024 年 12 月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2% 的墨西哥人认为非法武器流入主要源于美国。辛鲍姆表态称," 我们为控制武器流入投入努力,但美国也必须承担逮捕与流通阻断责任 ",这反映出墨方政府在外交层面的变化——从历史上被动接受 " 毒品 "" 黑帮 "" 非法移民 " 标签,转向主张美国 " 也要承担 " 责任。
墨西哥将 " 责任共担 " 原则推至美墨外交前台,表明墨西哥不再限于在棋盘上美方指定的区域落子,而是勇于另辟蹊径,要求美国承担相应责任。这种对责任归属的重新界定与话语权争夺,反映出弱势的一方依然可以用新杠杆撬动规则,寻求 " 非对称互构 " 国家之间的关系。
墨西哥刚柔并济,以供应链 " 卡位 " 赢得额外谈判期限,以安全责任重新分配争夺道德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其从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转向主动的规则协商者。这种角色转变虽不能颠覆美国霸权根基,却可以持续积累局部压力,迫使美国在其主导的框架内作出让步与调适;力量结构虽未根本逆转,但权力运行的方式与成本已被改写。美墨在这一特定层级的 " 非对称互构 " 也为其他国家与美国霸权体系互动提供了新范式,即摆脱 " 零和困境 " 的关键,在于识别并强化自身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独特结构性价值。
墨方在安全协议中强调 " 美国责任论 ",更是一次叙事赋权的胜利。其实践证明,弱小国家面对霸权依然能够争取尊严、责任分担乃至议程设置。旧秩序的惯性虽强,但新兴力量仍可以独特方式寻求 " 再平衡 "。在美国霸权结构尚未瓦解的过渡期,每一次 " 非对称互构 " 中争取到的有限对等,都将为更公平的国际秩序的建构铺下基石。
现实逻辑依旧 " 扎心 "
就近期相关事态,墨西哥国内多数媒体认为辛鲍姆再次取得捍卫主权的胜利;拉美智库普遍赞赏墨方打破过去 " 一边倒 " 的弱势状态;美国也有经济分析师认为对墨延期是 " 地缘政治让步 ";还有国际智库认为,墨方成功推动了一次外交格局中的叙事逆转,不再只是单方面被规则裹挟的谈判对象,而是成了 " 能将危机责任公平化的协商参与者 "。
不过,追根溯源,特朗普政府并非忽视地缘政治利益。墨西哥继续依赖美国并稳定在美国供应链之中,持续提供廉价商品的实际利益,是特朗普政府根本的地缘政治考量。在美国产业回流面临困难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显然无法忽视墨西哥已成为其在 " 近岸外包 " 重组中不可或缺的供应链枢纽。而且,墨方也早已明确表示 25% 的汽车关税是不可持续的,关税压力已严重损害汽车出口与外资信心。
对美国而言,墨无法影响全球定价体系,仅能索要 " 结构稳定 " 的对话空间。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缺乏 " 避险替代 " 方案,其关切主要基于现实压力,更多是 " 为争取有尊严的生存 ";而特朗普政府强调 " 美国优先 ",墨西哥最终必须让步。
因此,美墨这种强弱之间的博弈仍是结构性不对称中的局部互动。墨虽可 " 敲门 ",但不能 " 拆壁垒 ",美国仍握有制度设计和执行主导权,美墨谈判的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美方。墨西哥无法突破美国主导的谈判场域,只是利用供应链优势与公共安全议题,获得了对美外交的部分议程设置权和一定程度的谈判对等。(作者系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