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护士使用“魔法”,“小青蛙”变成了“青蛙王子”|医学的温度
对于耳鼻咽喉科来说,“听”是患者诊断的基石。但作为护士,我深知真正的“聆听”远不止于此。
一个不规律的鼾声,一道浅浅印下的青痕,一次欲言又止的沉默……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都可能是身体在困境中发出的独特密码。特别是当患者是那些无法清晰表达身体不适的孩子时,这份用心去发现的敏感与执着,更成为照进他们无声世界的一束光,是守护稚嫩生命健康成长的必需关怀。
一天,凌晨3点,我起身在医院耳鼻咽喉科病房的走廊进行整点巡视。行至5号病房,门缝里传来一阵不规律的呼噜声,像只被棉花糖糊住嘴的小熊,时而“咘噜”被黏住,时而“扑哧”吹散糖丝。
轻推开门,借着走廊的灯光,瘦小的晓峰蜷缩在病床上。作为耳鼻咽喉科病房唯一的儿童患者,这个7岁的腺样体肥大患儿,稚嫩的面容上,嘴巴微张、眉头紧蹙,每一次呼吸都好像用上全身的劲道。那天是他住院的第二天。
腺样体肥大是很多家长都会轻视的疾病。腺样体肥大是指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腺样体)因反复感染或过敏等原因过度增生,导致鼻腔堵塞、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是儿童很常见的疾病之一。
我轻轻帮他调整为侧卧,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腺样体对气道的压迫,这样舌根也不易后坠,能有效减少打鼾、憋气等症状。他的睫毛微微颤动,并没有醒来。床头柜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童话书,旁边摆着一只用彩纸剪到一半的小兔子。
“护士姐姐,我是不是很吵?”第二天早交班时,晓峰带着浓重的鼻音问我,声音微哑。“班级里的小朋友都叫我‘小马达’。”他低下头,手指拨弄着病号服上的纽扣,“他们都不喜欢和我一起睡午觉。”
他眼下的青黑色是长期缺氧与睡眠不佳的印记。我看着他微前突的上颌、习惯性张开的嘴唇和因下颌后缩稍显不齐的牙齿——这些典型的“腺样体面容”特征,无声诉说着被忽视的病程。多少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夜间盗汗被简单归咎于“不认真”或“体质差”,错过了干预的良机?
晓峰的病床是沉闷病房中热闹的一角。他会给每个护士姐姐“分配角色”:小余姐姐是“白雪公主”,护士长是“女王陛下”……而他自己,则永远都是“青蛙王子”。
“为什么是青蛙王子呢?”我悄悄问他。
“因为妈妈说我睡觉的样子很难看,嘴巴张得大大的,还会流口水,就像一只小青蛙。”他歪着头说,“但是王子会很帅气。”
术前谈话时,晓峰的父母显得很焦虑。“医生,手术会不会影响智力?”“听说全麻对孩子记忆力不好?”他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问“手术后他能不能睡个好觉”。
晓峰安静地坐在一旁,手指不停地拨弄着衣服的扣子。当医生说道“术后可能会有短暂疼痛”时,我看见他偷偷摸了摸自己的喉咙。
手术当天,晓峰出奇地安静。“小余姐姐,我会不会醒不过来?”进手术室前,他突然拉住了我的手。
我蹲下来,平视着他的眼睛:“晓峰,你知道吗?每个小朋友身体里都住着一群小精灵。手术的时候,精灵们会保护你,还会在你耳边讲故事,你不是最喜欢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的吗?”
“真的吗?”他的眼睛亮了起来。
“当然啦。”我指着监护仪上的波形,“你看,这个跳动的线就是精灵在说话。等会儿手术时,会有好多精灵保护你,不用怕。”
在等待手术的时间里,晓峰的妈妈泪眼婆娑地跟我说:“这孩子从小睡觉就不踏实,我们一直以为是遗传他爸的打呼噜,没想到是病……”
“上学期班主任总说他上课走神,”爸爸接话,“我们还以为是小孩子贪玩……”这些“大人思维的合理化解读”,曾掩盖了孩子无声的呼救。
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第一晚,晓峰却因为疼痛和不适哭闹不止。
“小余姐姐,我好像喘不过气……”他抽泣着,小手紧紧抓着我的护士服。我立刻检查了他的呼吸道,确认没有出血或肿胀后,突然有了主意。我取来一个小冰袋,用干毛巾包裹着敷在他的颈部,看着他紧张的模样,我摸了摸他的头安抚道:“晓峰,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我拿出一个彩色风车,“你看,这是‘呼吸魔法风车’,你慢慢吹气,它转得越久,疼痛就跑得越远。”
他将信将疑地试了试。起初因为害怕疼痛,他的呼吸又浅又快,风车只是微微颤动。我示范着做深呼吸:“吸气……1、2、3,呼气……1、2、3……”渐渐地,他的呼吸平稳下来。风车转动的瞬间,他小小的脸蛋上浮现出一丝笑容。“真的不疼了……”他惊讶地说,“原来空气是清清凉凉的。”
我知道,这是冰敷缓解了他的疼痛,风车只是转移了注意力。但对孩子来说,有时候“魔法”比药物更管用。
术后第五天,晓峰的恢复情况很好。夜间血氧监测显示,他的血氧饱和度第一次整晚保持在98%以上。
“小余姐姐!”一大早他就兴奋地拉着我说,“我昨晚做了个好美的梦!梦里有蓝天和大海,我好像还闻到了花香!看到了海鸥!”他手舞足蹈地描述着梦境,我特别为他高兴,因为长期缺氧,他以前总是会做噩梦。
查房医生笑着说:“很多腺样体肥大的孩子,术后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顺畅呼吸,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天下午,晓峰的妈妈也激动地和我分享:“小余护士,晓峰他刚才完整地背出了一首古诗!以前他从来记不住这些……”我微笑着递给她一份关于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一句话:“不要让孩子的未来,窒息在睡梦中。”
出院前一天,晓峰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一个“惊喜”。第二天我来到护士站,发现桌上多了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是用彩纸和干棉花球做成的一只小白兔。在它旁边的卡片上写着:“送给会魔法的护士姐姐们。”

晓峰送给护士姐姐们的“小白兔”礼物。
晓峰躲在门后,露出半个脑袋观察我的反应。当我抱起他时,他在我耳边轻声说:“护士姐姐,我昨晚没有打呼噜哦。妈妈说我睡觉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是一只小青蛙,我不是‘小马达’了!”
三个月后,我收到了晓峰妈妈发来的视频。画面里,晓峰站在学校朗诵比赛的舞台上,声音清脆响亮,再也没有那种闷闷的鼻音。
孩子的世界,一个不寻常的鼾声、一道浅淡的黑眼圈、一次课堂的走神,都可能是穿越沉默的求救信号。祈愿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呼吸,自在成长。而这,正是我们最想守护的童话结局。

余逸
护士长助理,职称护师。擅长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尤其喜欢用文艺清新的笔触传递健康理念。愿用文字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让护理更有温度。

陈爱娜
护士长,职称主管护师,个案管理师、国际义乳佩戴师;擅长耳鼻喉科、眼科、乳腺肿瘤科、妇科术前术后护理,擅长鼻腔冲洗、泪道冲洗、picc等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