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热闹过后,美院毕业展的作品何去何从?

品味生活 admin 2025-08-22 08:59 1 0

这届美术学院毕业展“画风不一般”——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2025年的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一幅名为《祷》的毕业展作品,火爆全网,毕业展共迎来了75万人次的观展,单日最高进馆人数3.2万人,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全网相关话题讨论量超10亿人次,毕业展成了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祷》已被上海一位收藏家以高价收藏,然而,更多的毕业展作品就没那么幸运了?当灯光熄灭、展厅清空,这些凝聚心血的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将何去何从?

2025四川美院本科毕业展,《祷》作品前,拍摄:郑宇

逐光而行:中央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季

现实困境:青春艺术的保鲜周期与消失的归宿

对于毕业展作品,首当其冲的现实困境是——可用仓储的空间成为棘手问题,如2025年初夏,当中央美院毕业生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拆下最后一件陶瓷装置,当中国美院杭州展区撤走3000余件作品的展签,当川美“开放的六月”在重庆山城落下帷幕——这场席卷全国的艺术盛宴背后,一个尖锐问题再度浮现:这些倾注4年或者7年甚至更长心血的创作,是走向新生还是沦为“角落积灰”?

展览落幕之后:毕业作品的去留问题往往被忽视。一些毕业作品体量庞大(如“千里之行”展览涵盖79所高校近千件作品),但学生普遍缺乏私人存储空间。大型装置更难保存,院校展厅管理规定多要求“展后限期撤走”,逾期将强制清理,而校方仓储能力有限,无法承担长期保藏的责任。

开放的六月:2025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季主视觉 设计:汪泓

物理空间的挤压仅是表象,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学术价值与市场需求的断裂:毕业创作常被视为学业终点,而非职业起点。

多数作品仅服务于毕业评审,缺乏商业对接路径。中央美院副书记王晓琳在2025千里之行宋庄展览现场指出,需“推动青年艺术家直面行业、对接市场”。但现有的机制尚未普及,还缺乏对毕业生作品继续关注的机构及有效机制保障。

事实上,公众常将毕业展视为“一次性文化事件”,是一次流量驱使的看展热潮,而非收藏机会。刚毕业的青年艺术家,初入社会,他们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需要。

破局之路:从“一次性展览”到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2025年毕业展之际,中央美院美术馆系统性收藏35件2025届毕业作品,2024年宁波美术馆永久收藏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6件学生创作,也是宁波美术馆首次收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据我所知,四川美院早在数年前就着手在每年毕业展收藏优秀毕业作品,不但丰富美术馆的馆藏同时兼具自我学统梳理与研究。由此,机构收藏不仅赋予作品学术认证,更使其成为艺术史研究的活体样本。

2025千里之行全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在京举办

“千里之行”模式是由中央美院发起,通过产学论坛、资源对接会,将毕业展转化为艺术家职业起点,推动作品进入画廊与收藏体系。

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则面向小尺幅作品,作为它的特色及定位,相较于大尺幅作品,表达随性,更易于艺术家掌控,具有偶发性与拓展性,并且更容易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办公空间。自2018年创建至今,通过艺术IP持续强化,“艺术+设计”赋能产业模式创新性及引领性进一步凸显,持续培育的艺术消费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八年深耕区域市场,2024年吸引1200余位艺术家投稿5000余件。其口号“让重庆的艺术留在重庆”,培育本地藏家群体,使毕业作品均价千元级即可被收藏。

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的展示场景

此外,创新创业赛事成为毕业作品商业化的重要试验场。非遗漆器AI项目:河南信阳师大团队凭《紫漆东来》获全国电商三创赛二等奖,项目融合漆艺文化与数字营销,直接对接产业资源。

“国潮绘”团队:山东省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依托潍坊非遗资源开发IP周边,运营三年淘宝店铺年营业额达200万元(数据来源于网络)。模式价值:赛事提供资金、导师及曝光资源,推动作品从概念向商业模式快速迭代。

杭州毕业季创意市集联动抖音青年计划,将数字艺术、非遗手作推向轻量化消费;茵曼“超级个体生态联盟”则为设计师提供全链路支持。当京基智农以空山基“机械姬”雪糕撬动年轻消费群,艺术IP的商业转化力已然颠覆传统赛道。

七十二变:中国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季

正在重庆开展的“有点儿艺思:艺术家联名杂货铺”快闪项目,将艺术家作品转化为明信片、陶艺杯、环保袋、丝巾、潮玩等衍生品,如川美作品“祷”的周边、央美“哲思兔子”陶艺。策展团队直言:“让普通人‘用艺术’而非‘看艺术’,才是对抗‘角落积灰’的解药。”

有点儿艺思:艺术家联名杂货铺展示场景

而数字技术重构了艺术品的流通与收藏逻辑,尤其适合年轻创作者。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的《数字海贼》用AI重构“骇客艺术”,央美“时空图层”展中《星陨契约》以陨石为材叩问宇宙——技术不仅拓展表达维度,更为作品提供云端生存空间。雅昌数字化7万场展览的实践,预示实体展落幕恰是虚拟展陈的序章。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推出数字艺术专区,8-28元低价数字藏品单日预订量破万,技术降低了收藏门槛,亦保障创作者权益。数字藏品的低门槛与高传播性,区块链技术保障版权,推动艺术消费大众化。

未来提案:构建青年艺术的“可持续生态”

毕生作品走向市场的本质,是艺术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

未来需关注创作者前置规划,在创作阶段即考虑材料可拆解性(如装置)、数字存档可能性或衍生化潜力。技术整合,建立分布式云端作品库,开放全球策展权限,如央美郑州展的“在地更新”实践,“时空图层”展将十年库房作品植入市井街区,证明技术可激活“沉睡资产”。

在政策与平台赋能方面,我们呼吁将毕业作品保存纳入院校评估体系,院校可联合企业设立收藏基金。又如北京推动“数字消费首善之城”,鼓励商场打造数字艺术体验区。

公众美育普及方面,收藏权的大众化,强化“艺术即生活”认知,通过分级定价(原作/版画/衍生品)、艺术租赁等模式,让收藏不再是精英特权。

当艺术不再困于展厅的聚光灯下,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生活用品乃至城市公共景观时,作品的生命力才真正开始——市场不是艺术的终点,而是其融入人类生活的起点。

不止于此:2024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海派艺术馆展览现场

永不落幕的青春现场

当宋庄“千里之行”汇集79所高校近千件作品,当杭州时装秀的雨丝折射出2971个梦想的棱镜,当川美碎瓷外墙在暮色中流淌虹彩——毕业展的灯光或许会熄灭,但艺术的生命早已渗入瓷土肌理、代码洪流与市井烟火。当景德镇的瓷土嵌入青年艺术家的指纹,当杭州良渚的产教融合实验室亮起数据屏,当重庆快闪店的丝巾随风飘过商场长廊——毕业展的灯光熄灭,恰是艺术生命渗入社会肌理的开始。

自适其适:2024 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  主视觉  设计:毛卯

作为亲历者,我深信:唯有打通“学术收藏-市场转化-技术留存”的价值链,让作品从展厅流向生活现场、数字空间乃至城市公共记忆,青年创作的火种才能在现实的土壤中重燃。展厅之外,方见天地——这不仅是作品的归宿,更是中国艺术生态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用艺术才华影响世界”——展厅之外,才是真正的生长开始。

2025年8月9日于北京清华园

(作者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副研究馆员(副教授)、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总策展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