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柯勒律治之花”看起,南艺学者型艺术家联展
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柯勒律治之花”与“原初洞见:李安源的绘画行动”双人联展8月23日在上海复兴西路59号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呈现了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刘伟冬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安源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两位艺术家均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既是同事,亦师亦友,同时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各有建树。他们的作品虽风格迥异,却共同展现出学者型艺术家特有的风格与魅力。
刘伟冬196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祖籍浙江宁波。他早年专修外国美术史,出版《外国美术史》《图像的意义》等专著十余部,后成为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虽然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美术史家,从事美术史研究和教学近四十年,但他曾坦言:“如果要在研究者和画家之间做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画画。”

展出现场的海报
刘伟冬的“柯勒律治之花”展名源自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那个著名假设——“若一个人在梦中穿越天堂,有人赠他一朵花,而醒来时那花竟握在手中,会怎样呢?”
展览展出了刘伟冬近年来创作的瓶中花卉与南京颐和路街景系列油画。这些作品造型与色彩一气呵成,笔触沉着痛快,色彩颤动耀眼。

展出作品
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陈研认为,刘伟冬的瓶中花卉与南京颐和路的街景,是这批作品的题材。室内静观的花与城中漫游的屋,看似两般景致,却同指一个内在世界——如何以绘画这并不完美的手段,纪念那些正在消逝的自然与文明之美。刘伟冬采用 “直接画法”,既不事铺陈也不加修饰。他的艺术语言既继承了欧洲现代主义传统,又蕴含着中国画的“神韵”内在精神。
他的《寻街》系列组画以南京颐和路为对象,但更重要的是“寻”的诗情画意。学者翁再红曾评价该系列有着“独善其身”的“隐者”之趣。

刘伟冬(左)与李安源在展览现场
李安源的“原初洞见”展览则呈现了另一种艺术风貌。
李安源生于1970年代,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与画家,李安源的创作展现出一种不落窠臼与率性而为的“狂飙突进”。李安源的绘画资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知识的,一个是精神的。前者构成他作品的图像要素并不断推动他,后者则是他追求的目标并一直引诱他。
对于近几年沉迷于绘画,他曾自述:“自恢复画画以来,我的状态大抵是工作之余,减少应酬,多是一个人呆在画室,写作、绘画,就像一个牧童的自吟,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闲度日,应该是幸运的吧。绘画的初衷,应该也是对生命未知的怅惘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吧。用画笔涂抹的一切形象,其实都是自然的表象,只有将自己的信念放在里面,这个表象才真正具有复活的意义。”
他的绘画并非基于外界形象构成的客观世界,而是一种源于直观涂绘的主体性活动。他在反复涂绘与“一挥”之间努力建构一种个人化的艺术统觉。

李安源作品展出现场
策展人郑闻认为,李安源的艺术风格与德国观念论先驱费希特的哲学思想有诸多共鸣。费希特对“自我”绝对性以及“自我创造非我”理念的强调,成为早期欧洲浪漫派将艺术作为无限自由之象征的哲学根基,“今天的中国艺术,仍旧需要回到哲学思想而非艺术形态的原初之地进行考察,将目光投向李安源那幅雾中漫游者的绘画,空间中的色彩与光华,并非只是自然光谱的物理拷贝,还是意识驱动的质料呈现,而画家本人并不一定自知,那份来自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可能恰是他气质禀赋的精神根源与原初之地。”

展出作品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两位知名学者,刘伟冬和李安源都是学者兼艺术家。刘伟冬曾坦言:“我不认为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去画一些画会有助于他们的专业提升,使研究更加深入。研究就是研究,画画就是画画,它们是两个维度上的创造。”然而,正是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了他们创作的独特性。刘伟冬的“柯勒律治之花”展现的是记忆、时间与主观重塑的艺术旅程,而李安源的“原初洞见”则展示了内在觉醒与浪漫主义的当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