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十年:从货基“扛把子”到35万亿“百宝箱”,基民告别“盲买剧本”

趣味生活 admin 2025-08-24 20:10 2 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35万亿背后的基民十年进化史

  2015年,在同事的推荐下,投资者老钱跟风买了几只“能赚钱”的权益基金。而深圳的王姐在银行柜台买入了人生第一只货币基金,“听说比存定期强,随用随取还能赚点菜钱”。这一年,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刚突破8.4万亿元,全年增加85%。

  十年后的2025年,公募基金的行业规模已增至35.14亿元。老钱在手机APP上熟练操作各类产品:最近创新药的产品涨这么多,是不是该减仓了?还是该添点ETF?逐步开启定投的王姐则称,“我最近赚了不少呢!”并头头是道地分析起了今年买了哪些产品。

  这十年,公募基金的故事,远不止数字的膨胀。背后产品结构、投资标的和行业逻辑都有了不同的转变。同时,投资者也在“进化”,老钱们会查季报、算回撤,王姐们向年轻人请教行业与持仓,曾经的“听推荐盲从”逐渐蜕变为“主动研究”。

  货基独大到多元资产

  2015年的公募基金市场,产品类型相对单一,像个“理财杂货铺”:货币基金是“镇店之宝”,规模占比达54.42%;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在内的权益基金则是另一大品类,规模占比36.19%;而债券型、QDII基金只是角落里的小众选项,占比分别为8.4%、0.96%。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公募市场共有2687只基金产品,合计总规模为8.41万亿元。在这一年里,由于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风险偏好下降,资金加速向“安全垫”更厚的货币基金聚集,全年货币基金规模暴增2.4万亿元,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

  彼时,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买基金往往靠银行客户经理推荐,或是听同事“说某只基金最近涨得好”,就能驱动他们将积蓄投入陌生产品。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是“盲从式”的,多数人不会去查合同里的“风险提示”,被动接受信息的他们很少质疑持仓中“为什么买这只股票”。

  “当时我对基金真是一无所知,市面上有哪些产品、风险有多高,甚至连净值、仓位等基本概念都搞不懂,听别人推荐什么,就懵懵懂懂地把攒下的钱投进去了。亏了钱才意识到风险,我就退出股票投资,开始关注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品,比如短债,还有一些货币基金。”投资者老钱回忆道。

  市场的关键转折出现在2020年前后。随着资本市场的爆发,公募基金迎来了黄金时代,大量基民冲入市场,他们胆子大、爱追热点、跟风买入、热衷权益类高风险产品;部分在行情中展现了赚钱能力的基金公司,也选择以“造星”等方式花式营销产品,权益类“日光基”“爆款基”层出不穷。

  数据印证了这一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5.71万亿元,连续两年增加5.4万亿元的规模。相较于2019年底,行业两年之内扩张了七成以上。此时,货币基金的黄金时期接近尾声,但占比仍达到36.76%,从“主角”变成了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十年后的今天,公募基金各类产品百花齐放,产品数量于2022年突破万只,进入“万基时代”,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丰富。在35万亿元的公募规模中,权益类基金达到8.46万亿元,占比为24.08%;货币基金保持在四成左右,规模超过14万亿元。

  此外,债券型基金后来居上,规模快速扩张至11.13万亿元,占比已经达到31.67%,从“零星点缀”变为“标配”;QDII基金、FOF基金的规模也有十余倍的增长。公募REITs自2021年推出以来,也已形成千亿级市场。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投资者端。随着信息壁垒的打破,基民的决策方式从“盲从”转向“主动研究”:手机上的基金APP能实时查看持仓明细、基金经理直播解读、行业研报摘要,甚至能通过“智能投顾”生成专属配置方案。而基金公司也不再“高高在上”:有的开设“投资者教育小课堂”,有的邀请基金经理直播像“朋友聊天”一样解释投资逻辑。

  “现在早已不是十年前可比。”老钱感慨道,身边的投资者早已不是“盲目跟风”,有人会翻出基金季报里的“投资策略”逐行看,会在社交平台讨论“这只基金的回撤控制得如何”,会在基金下跌时在评论区追问“为什么亏损”,甚至有人能对着“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指标头头是道地分析,专业度与权利意识显著提升。

  王姐的变化更为典型。这位曾经的“银行经理推荐型”投资者,如今正和公司的年轻同事学看基金一起研究:“我会问他,这只基金投的是什么行业、重仓什么个股、历史回撤大不大、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稳不稳之类的问题。”

  十年投资标的变化

  十年间,公募基金规模从8万亿跃升至35万亿的同时,其投资标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从金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转向科技、电子等新质生产力方向,更渗透于个股选择、投资范围拓展、策略迭代乃至投资者结构的深层变革。

  行业配置的“新旧交替”是公募基金投资标的变化的最直观体现。Wind数据显示,2015年末,剔除QDII基金后,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行业为计算机,持股总市值达到1082亿元,占比达到13.15%;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和传媒则分别以836亿元、740亿元、624亿元、542亿元紧随其后,比重则在6.59%至10.16%之间

  而今年二季度末,电子板块以5131亿元的持股规模、16.65%的占比跃升为第一大重仓行业,较2015年提升11.66个百分点;排名第二的医药板块持仓占比则略降至9.77%,电子设备则从2.29%降至8.35%,成为第三大重仓行业;另两大重仓股则为食品饮料和银行,分别为8.05%、7.46%,而非银金融和传媒则比重下滑。

  个股选择同样体现出显著的时代变迁。以持股总市值来看,2015年底,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8只为银行和非银金融个股,如等;还有房地产板块的,计算机板块的

  而如今,前十大重仓股中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银行、非银金融个股数量仅剩3只,前三大重仓股为、腾讯控股;还有等。其中,宁德时代多个季度稳居前列,最新获得1774只基金重仓,持仓市值达1426.57亿元。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在这十年间大幅拓宽,基金经理们的目光也并不局限在A股的股票和债券里,而是走向全球资产配置。其中,QDII额度不断扩大,投资范围从港股、美股扩展到欧洲、日本、新兴市场甚至越南、印度等细分市场。

  例如打开一只QDII基金的持仓,可能既有美国的芯片巨头,也有互联网独角兽。当美联储加息时,不少投资者通过跨境产品抄底黄金;日本股市上涨,又可通过相关基金“搭车”赚钱。

  即使是境内投资策略,也变得更加精细。十年前,ETF基金多是产品,比如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现在则成了精细化的行业主题基金,如半导体ETF、光伏ETF、ETF……能想到的行业,几乎都有对应的ETF产品,投资者可以精准挑选。

  随着多轮牛熊转换,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风向也随市场周期动态调整。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例如2019年至2021年是公募价值成长派的主导周期,最终催生出“茅指数”;从2021年到2023年是量化资金的主导周期,最终催生出“微盘股指数”。

  从板块来看,2016年至2017年期间,白酒行业从底部复苏走向行业高景气度阶段,在通胀回升、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板块由于现金流优质、护城河高、盈利能力强获公募基金大举加仓;2020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重仓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板块等。

  与此同时,投资者结构也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一些转变。Wind数据显示,2015年底时,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从2015年底的3万亿份增至2024年底的16万亿份,比重则从43.1%增至53.41%,增加超过10个百分比,并反超机构投资者。

  同步转变的还有基金公司。随着公募行业迎来更强监管时代,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与评价愈发成为基金投资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立“明星”、赚“快钱”,逐步扭转为做“平台”、引“长钱”。

  今年5月出台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基金公司应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

  “未来公募基金在居民财富管理中的占比还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华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伴随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温,“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正日益成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