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牛真来了

24小时月刊 admin 2025-08-18 14:58 1 0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2025 年 8 月 13 日,上证指数成功突破了去年 2024 年 10 月 8 日创下的高点。

目前 A 股的上涨趋势已相当清晰且结构性明显。从指数走势(上涨斜率温和)、成交量(日均成交额稳定在 1-2 万亿元)以及板块轮动节奏上(金融、科技和周期等轮动主导,而非无差别普涨),都呈现出典型的 " 慢牛 " 特征

回顾 2024 年 9 月 24 日,A 股迎来了大幅反弹,上证指数在 10 月 8 日最高触及 3674 点。从波浪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次反弹正是牛市启动第一波(1 浪)的典型表现——政策催化下,市场悲观预期得到大幅修复。

之后市场进入了第 2 浪的调整阶段。直到 2025 年 4 月 7 日,上证指数最低探至 3040 点,回调幅度达到 17%。在第 2 浪调整结束且未创新低后,市场缓慢修复了跌幅。截至 8 月 13 日收盘,上证指数最高触及 3688 点,成功突破了第一浪的高点。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很明显,我们现在正处于 3 浪上升期

但市场情绪并非一片大好——很多持仓投资者感到举步维艰,卖出了怕卖飞,坚守又担心调整风险;而空仓的投资者也很煎熬,追高怕被套,不进场又害怕错过机会,左右为难;也有持仓的板块或标的不涨反亏 ……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真正享受牛市带来的红利?妙投将在本文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解析:一是这轮慢牛行情能否持续?二是投资者怎么做,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行情持续性强不强?

我们认为很大,是因为经济基本面会缓慢而持续的改善

这里提到的 " 基本面 ",并非传统的公司财报意义上的营收利润,更是指总量经济数据层面的宽阔视角,像 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业总体利润增速等核心指标。

我们所说的基本面改善,实际上是指 GDP 增速的变化,即 GDP 回落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举例来说,如果 GDP 从 7% 降至 6%,意味着每年下降 1 个百分点;但如果现在每年的下降幅度仅为 0.5 个百分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改善的趋势。并不是简单地以为 GDP 会回升至 6% 以上的水平,因为那种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具体来看,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的改善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单季度盈利的同比增速已经开始逐步转正,且增幅逐渐扩大。例如 2025Q1 全 A 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 3.51%,较 2024Q4 有所回升,虽然这改善过程在数字上或体感上可能不显著(就像期末考由 60 分升到 61 分),但这代表着从 " 及格线 " 边缘慢慢向好。

GDP 主要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部分组成,当前这些数据整体呈现底部震荡的态势,时而好转,时而回落,但整体缓慢趋于回升。这种趋势和我们平时体感中一些新闻报道,比如 " 外卖大战 " 或者 " 企业缴社保压力 " 等,对企业带来的局部影响是两回事,后者属于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经济基本面已经崩溃。

实际上,从 2023 年到 2025 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宏观基本面是在持续改善的,只是改善的坡度较为缓慢,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经济处于底部震荡的状态。

目前的情形正有可能发生转变,改善的斜率或将逐渐抬升,基本面的改善幅度会更为显著,整体趋势也更加乐观

前段时间,我们还一直强调二季度和三季度存在一个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关税。包括在专栏《A 股的牛来了,又走了?》里,我们也在担忧下半年的出口压力还会延续。

具体来说,关于中美贸易战关税对进出口的影响,市场测算结果差异较大,有的预计回落 3 个百分点,有的 5 个百分点,甚至有声音预测可能达到 10 个百分点,这对应的 GDP 增速可能下降一到两个百分点。

但现在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原本市场对国内二季度经济基本面的悲观预期,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一是中美贸易冲突在 4-5 月并未体现在外贸数据上,相反因为抢出口,出口数据表现相对不错;二是消费 " 以旧换新 " 政策的延续,整体的经济数据可以定性为 " 稳弱 ",这种状态恰恰符合慢牛的特征——既不是快牛依赖的强刺激,也不是熊市的全面衰退

接下来也不必悲观,就在临近最后期限的几个小时内,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对华延迟征收关税期限的命令,自 2025 年 8 月 12 日起,美国继续暂停实施 24% 的对等关税 90 天,保留 10% 的基准关税。关税休战的延长,减少了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短期升级风险,也减轻了对国内出口和相关产业链的冲击。

虽然关税风险仍未完全消除,但利空是边际减弱的。与此同时,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态势也逐渐明朗。

美联储 9 月降息基本成定局——据 CME" 美联储观察 " 数据显示,9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为 94.3%,降息 50 个基点的概率为 5.7%。高盛最新报告预测,美联储将在 2025 年进行三次 25 个基点的降息,2026 年还将有两次降息,这将为 A 股提供较大的流动性支持。

政策诉求还未达成

这是我们认为慢牛行情还要继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国内经济正面临 " 有效需求不足 " 的难题,而牛市很可能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重要 " 解药 " 之一

什么是 " 有效需求不足 "?就是居民不敢消费,企业不敢投资,市场经济活力减弱。

我们复盘 1990 年代日本,当时金融危机引发地产泡沫破裂,房价和股票齐跌,普通人资产缩水严重,大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消费意愿极低。资金不是拿来消费,而是用来还贷款或存银行。这样一来,日本经济陷入 " 失去的三十年 " ——经济低迷,通缩持续,消费停滞。

而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点。中国城市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占比高达 77.7%。随着房价的下跌,大部分家庭的财富感也跟着缩水,居民消费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日本最初是怎么应对的呢?他们先采取大规模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造桥修路、发债拉动投资,甚至直接买股托房,但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居民和企业信心已经重创,资产负债表压力巨大,大家更多在 " 堵漏洞 "、还债,而不是敢于借钱消费或扩大投资,财富效应还没带起来。

直到 2013 年,日本推出了闻名全球的 " 安倍经济学 ",开启了大规模量化宽松。从那时起,日经 225 指数从约 1 万点缓慢提振至 2025 年初的 4 万点,累计涨幅超 300%。这场慢牛行情极大地提升了居民财富感,刺激了消费动力——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有所回升,通缩压力得到缓解(这一改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股市只是其中之一)。

对比中国现状,我们也还有 " 资产缩水—信心不足—消费投资谨慎 " 的初期阶段。只有当股市进入稳定的慢牛阶段,市场的财富效应真正显现,居民会感觉手里有 " 真金白银 ",才会大幅提振消费信心

现在这一变化显然并未到来,经济活力也未被激活,慢牛行情自然不会轻易结束

这里我们补充一个点,为什么刺激消费需要的是慢牛而不是快牛?

快牛的特征是 " 短、暴、急 ",财富效应更多是昙花一现。普通投资者容易追高杀跌," 赚钱快变亏钱更快 ",导致心态崩溃,长牛成短命牛。

回看历史上典型 " 快牛 " 周期,比如 2005-2007 年和 2014-2015 年这两轮大牛市,指数在短时间内暴涨,甚至翻了三倍以上。但随之而来的回撤同样惨烈—— 2007 年牛市结束后,最大跌幅达到 70%;2015 年股灾期间,更是短短几周内跌去 50% 以上。2015 年 7 月," 千股跌停 "" 千股停牌 " 等词汇成为散户的噩梦。

反观慢牛周期(如 2019-2021)持续时间长,涨幅虽不算疯狂,但回撤小、波动温和,投资者有时间布局调仓,哪怕遇到行情调整也能安然应对,能让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真正体会到 " 慢就是稳,稳才能赢 "。

但是,慢牛行情里就一定会稳赚不亏吗?

牛市反而容易亏钱

即使身处慢牛行情,许多投资者的赚钱效应依然不理想,甚至会亏钱,这正印证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我在熊市赚的钱,到了牛市都赔掉了 "

那么,当你判断市场进入牛市时,如何才能真正从中获利呢?观察专业投资者,无论多么资深和专业,他们的思考框架和买卖决策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以普通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要想在一轮牛市中赚钱,可以回顾 2007 年、2015 年和 2020 年这三次典型牛市,重点关注两个关键方面:

第一点是抓住龙头公司。这些公司通常能实现 5-10 倍市值增长,特别是正中当时风口的标的,比如 2015 年的互联网,2020 年及 2021 年的消费和新能源板块。无论你是专业还是门外汉,只要押中风口,上涨空间巨大。

第二点是避免被无主题、经营平庸的股票拖累。这类股票涨幅通常只有 50%-100%,涨幅强弱与指数整体走势密切相关。例如 2015 年指数涨约 100%,这类股票也大致翻倍;而 2020 年指数表现平淡时,涨幅同样有限。

在板块配置上,可以优先选择具有高弹性的科技和非银(保险、券商)板块。这两个板块历来是每一次牛市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尤其是科技板块,我们在专栏《A 股的牛来了,又走了?》中也阐述了其底层逻辑——科技进步最关键的是 0 到 1 的突破,之后 1-100 的积累只是时间问题。而目前人工智能、核聚变等前沿科技,均已经实现了 0-1 的突破。实际上在应用端,人工智能也已经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前夜。

那么,如何选股呢?可以参照上述两个涨幅档次,结合自身持仓,分析你持有的最强和最弱个股,判断它们是否符合整体市场趋势和自己的预期。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照自己的持仓结构和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操作策略:如果期望在牛市中获得十倍以上的收益,这个简单的框架很难满足,除非采取杠杆或更复杂的交易策略;而若目标是一倍到五倍的收益,则基于对个股基本面的了解,通过价值投资的方法进行操作,更为切实可行。

当然,牛市赚钱不只是选对板块和个股,更重要的是合理调仓和调整心态,切忌追涨杀跌和情绪化操作,这往往是牛市投资中最大的陷阱

在牛市中,板块轮动现象非常明显。比方前段时间金融板块表现抢眼,军工板块同样持续上涨。假如你满仓船舶股,看到金融股一路创出新高,便在船舶徘徊低位时,卖出转而追高买入金融股。

这类操作很常见,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行情——你刚卖掉的船舶开始上涨,而新买入的金融板块则进入调整,短时间内可能就造成 10% 到 15% 的浮亏。若反复这样,等压力扛不住再投向科技等板块,就陷入了轮动切换和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

这种频繁追涨和来回调仓的结果,是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只要在一轮牛市中发生两次类似经历,很可能这一轮下来不仅没赚到钱,甚至出现亏损。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真正可靠的策略是买入自己熟悉并看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减少无效操作。

当前牛市的主题与风口非常明晰,主要包括科技、红利以及部分有色和周期类优质公司。如果你对某个细分领域有深入了解,比如知晓企业正处于扩产或业绩高峰周期,那么坚定持有相关个股会更有底气,也有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写在最后

牛市本身带有明显的泡沫特征,涨势越快,市场的诱惑也越大。而投资的关键在于能够抵御这种诱惑,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过去两年里,我们反复强调两点:第一,要对经济有信心,整体不会突然崩塌;第二,要精选个股,深入研究它们的财报和产业背景,坚定价值投资理念,忍住短期波动,慢慢买入,不要追高

牛市里有一句话叫 " 牛市多暴跌 ",意思是牛市过程中调整往往比较剧烈和频繁,波动也比较大。调整肯定会有,我们不应该指望自己能在调整阶段轻松买入,因为这操作难度非常高。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在调整时被洗出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耐心和定力,稳住持仓,这样才能真正抓住牛市的机会。

未进场的也不要盲目追涨。很多普通投资者,最终败给的不是市场,而是人性。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