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医院弄错患者CT,通报不应轻描淡写

科技数码 admin 2025-08-20 16:02 1 0

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布通报,确认一起因错误录入CT影像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据媒体报道,58岁的翟女士被误诊患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这一“慢性绝症”,并因此服用了三个月的抗纤维化药物,事后却被证实是医院弄错了CT报告。

在通报中,医院倒是承认了错误,并向患者“表示最诚恳的歉意”,表示将依法依规对相关科室和人员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可这篇看起来很周密、翔实的通报,却被网友批评为“散发着浓浓的AI味儿”。

这不是网友太挑剔,而是整个通报确实充斥着轻描淡写的套路化表述,看不出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具体处置,也看不到对所犯错误的具体反思和整改思路。

根据对事发现场的复盘,医院在为翟女士进行胸部CT扫描时,排在后面的患者误入扫描间,并完成了检查。紧接着,医师将后面患者的CT图像传到了翟女士名下。最终医生根据这份错误的影像,给翟女士做出诊断,开出了相关药物。等到翟女士服药三个月后复查时才发现,此前的“绝症”系误诊,CT结果是他人的。

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反映出医院在事关病人安危的日常诊治中,存在严重疏漏。误诊是源于本可避免的低级错误。

首先,是影像科的流程把控和身份核验形同虚设,让病人轻易“误入”已是不该。即便误入了,给每位患者检查前,都应该再确认姓名、住院号等关键信息,以防搞错。可该医院非但现场管理混乱,直到系统里一个病人名下同时出现两张CT,也没有触发任何核查机制。

其次,医生下关键诊断时,不能仅仅看一张CT影像,还得综合考量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翟女士是因肩部摔伤,经诊断需进行手术,手术前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而她半年前做过体检,并未发现肺部有什么病变,医生也比较了体检CT和误诊CT,认为病情不应发展如此之快。

这时候,一个严肃负责的医生,本该谨慎诊断,哪怕要求患者再去拍一张CT,也能发现错误。可医生竟然就稀里糊涂直接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错误的诊断、错误的药物,不仅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潜在伤害,更严重的是,这一“慢性绝症”的诊断,给患者以及家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冲击。即便是一个好好的人,得知自己患了“绝症”,精神层面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就算翟女士目前各项检查检验结果未发现异常,也不能降低医院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面对一系列低级错误,医院负责任、有诚意的通报,本该是把为什么犯错,准备怎么整改、怎么问责,一一交代清楚。对医疗机构来说,诊断可能无法做到百分之一百的正确,但重要的是要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系统改进的契机,而不是像AI一样给出套路化的、轻描淡写的通报。

尊重生命、敬畏职责,应该体现在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任何的流程粗疏草率、任何逃避责任的应付,都偏离了治病救人的初心。

评论区